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新闻 > 正文

深视四集讲述中集海工梦麦伯良出镜演绎逐梦之旅

类别:深圳新闻 日期:2018-2-26 5:27:13 人气: 来源:

  号”这个大国重器有什么样的风采?是如何创造世界纪录?如何助力海洋强国梦?又是如何助推智能海工?看看这四集,答案就在其中。

  主持人:说起海,相信每一位深圳人都是熟悉而亲切的。它和我们近在咫尺,大鹏湾、深圳湾,我们随时能和它亲近。而同时它又远在天涯,因为海的深处我们无法到达。它藏着大量丰富的资源,等待人类探寻。

  今年的五月十八号,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升起了一束红色的火焰,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了。而承担这个重大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就是由深圳中集集团自主创新,自己制造的。我们的特派记者专程赶赴烟台制造,近距离探究这一大国重器。

  正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记者:我身后就是备受关注的中集“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今年的3月6号,它从烟台的深水港出发,历时五个多月,在今年的8月15号,完成了所有的海上任务,这个英雄凯旋而归。现在它正静静地待在港口,进行码头运维。

  旁白:这个海上巨无霸长117米,宽92.7米,有37层楼高,甲板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走进“蓝鲸1号”,犹如走进了一个迷宫。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电缆布线。记者看得眼花缭乱,但是对于“蓝鲸1号”的技术操作员来说,熟悉每一根线的,并不是一件难事。

  “蓝鲸1号”电器主管丁源:总共有两万六千根电缆,共计一百二十万米。每根电缆都需要有类似的,唯一的编码。为了更好地进行,保养,维修,区分,起到这样的作用。

  旁白:“蓝鲸1号”拥有27354台设备,要把这些设备安装在一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根柱子的焊接,一个螺丝的拧紧,一丝不苟,精确到毫分。

  记者:我身后就是钻井塔了,它的高度是67米,而重达4300吨。靠什么来支撑这个庞然大物?就是我身后的井架基座。在整个钻井平台上有17个这样的基座,238根螺栓。而在井架基座的上部和下部,要求之间的缝隙不得大于2毫米。

  “蓝鲸1号”液氮主管褚世超:在安装这种高压氮气管的过程中,我们法兰面和法兰面的对接,要求在一毫米之内。很多法兰都是在20丝至40丝的安装精度,相当于正头发丝的厚度。

  旁白:“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与传统的单钻塔平台相比,作业效率提高,燃料消耗大幅降低。

  “蓝鲸1号”钻井区域主管慕禄林:后面这套系统是全球最先进的NOV双钻系统,整个全部是液压来控制的。整个平台的点超过一万四千多个点,在刚才的电脑进行显示,整个调试工时大约是20万工时。

  “蓝鲸1号”区域主管程骋:通过双液压的布置,可以在一边钻井的同时,一边对它进行套管,可以直接把我们的效率提高30%以上。

  旁白:庞大的装备,复杂的项目,如何让平台安全有序的运作,成了工程人员最为关注的重点。这不仅需要一个强劲的大脑,更需要一个智慧的芯片。而分布在平台大大小小一万多个报警点,就是它强大的后续保障。

  “蓝鲸1号”自动化组负责人袁永祥:现在收到6号主机控制箱有个压差高报警,我现在检查发现6号主机压差报警是因为这个线松掉了,现在把它连接上,这样就应该没问题了。像我们在这个平台,全船总共有一万三千多个报警点,基本覆盖全船所有的系统,只要任何一个报警点出现,我们就会到相应的外站来检查。

  旁白:“蓝鲸1号”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这个深度相当于两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可以的在海上航行,给它提供强大动力并且保持平衡的就是来自全球领先的DP3动力管理系统。

  “蓝鲸1号”钻井区域主管慕禄林:“蓝鲸1号”配备了DP3动力定位系统,它可以自动保持,通过卫星坐标输入之后,通过8台四千五百千瓦的推进器来保持平衡。

  主持人:昨天,我们的特派记者带大家登上了“蓝鲸1号”,这个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正是由深圳中集集团自主创新,自己制造的。而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可燃冰试采的过程中,“蓝鲸1号”也创下了连续开采60天的世界纪录。就在平台承担开采可燃冰的任务中,它就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和挑战。

  旁白:时间还要拨回半年前,2017年6月12号,今年第二号台风“苗柏”正面来袭,海上瞬时风力达到15级,浪高7米,暴风骤雨。犹如惊涛骇浪中一叶扁舟的“蓝鲸1号”,此刻,可燃冰陆续开采工作已经到了第33天。面对这次台风来袭,到底是否中断作业,也成为了摆在中方管理团队和外方专家面前一道难题。

  蓝鲸公司管理人员徐景生:我们一旦撤离,原先设定的目标连续达产多少天,可能这个目标就要中断了,对整个项目的意义影响非常大。我们最后达成一致,“蓝鲸1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装备能力,来抵抗这次台风。

  旁白:“蓝鲸1号”果然不负众望,成功抵御了台风,可燃冰开采没有中断。安装在平台底部的8个推进器和强大的动力管理系统,就是确保“蓝鲸1号”在15级飓风中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在码头安装推进器,过去的安装必须在深海完成,仅安装费用就需要一千多万元。现在,中国人把安装成本降到了十分之一。

  蓝鲸系列项目试航总指挥候立平:“蓝鲸1号”配备了DP3动力定位系统,它可以自动保持。通过卫星坐标输入之后,通过8台四千五百千瓦的推进器来保持平衡。分流台风的影响,最终实现定位。

  旁白:从5月10号试采井起泵降压到7月9号“蓝鲸1号”关井,连续试开采60天。这60天,中国完成了这个领域20年的赶超,累积产气超过30.9万立方米,“蓝鲸1号”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两项世界纪录。

  蓝鲸公司管理人员徐景生:当我们的五星红旗飘起来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取得了这样一个硕果的时候,我非常骄傲。我作为中国公司的一员,我能参与中国的,甚至全球这么重要的一个科研开发项目,真的很骄傲。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我们认为,在开发南海必须解决台风问题。因为南海有半年是台风季节,不能解决台风问题,南海的开发会大受影响。我们居然顶过去了,最后,完成了60天的任务,才能达到世界首创的水平。所以我确实为我的团队骄傲。

  旁白: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200至800米深处的海底沉积层和陆域永久冻土中。是一种污染小,热值高的清洁能源。这次,我国利用“蓝鲸1号”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意味着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变得更加安全,环保的中国海域,这也让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在海洋工程有了重大的突破成就,为接下来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铺。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李磊:第一个阶段试采完成之后,针对后面产业化进程的话,我们后续也有像近期、中期、远期,匹配后续的,针对它的生产,包括产业化过程中的相关关键技术突破和装备的研发,都是一整套配套的。

  主持人:这两天节目我们连续关注了深圳中集集团自主研发建造的“蓝鲸1号”。它作为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下了连续试采60天的世界纪录。这不仅是深圳的一份荣誉,也是国家的一份荣誉。而在的背后,“蓝鲸1号”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却颇有曲折。

  记者:在烟台来福士,有很多的油画,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瞬间。其中有一幅油画最为吸引我,就是我身旁的这一幅了。它再现了2008年中集集团收购烟台来福士的历史画面。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中集集团正式进入海洋工程领域。经过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先生带领的所有中集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12月,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正式建造完成。而这其中的艰辛,体会最深的要数麦伯良先生了。

  麦伯良:这就是“蓝鲸1号”,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钻井平台。这次能够在南海首次担任可燃冰的试采任务并获得成功的功臣。

  旁白:麦伯良,1982年进入中集。从进入中集时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现在的CEO兼总裁,在他的带领下,中集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集装箱业务、道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机场设备业务等多个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但是麦伯良并不满足,学装备出身的他,在48岁那年,带领团队,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起冲击。而当时,国内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还是空白。

  麦伯良:当时我做这个行动之前,我去征求过很多老领导的意见,他们无一不让我慎重再慎重,甚至都说,你麦伯良已经取得了十几个世界第一了,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了。你要这样做的话,你很可能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做?而我董事会,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征服海洋,尤其是深海,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必须要有人做这个事情,舍我其谁。

  旁白:带着实现梦想的霸气,整合资源的豪气,马上行动的底气,麦伯良在相关人员后,马上了逐梦之旅。在收购烟台来福士船厂后,第一代D90钻井平台开始全面建造起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建造过程并不顺利,这个时候,有船东失望地选择了离开。但是,麦伯良并没有被。一方面,继续整合资源,进行平台技术的重新设计和精细打磨;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一家一家客户去拜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集人的共同努力,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烟台中集来福士连续成功交付多座钻井平台。

  麦伯良:可以算是弯道超车。先取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同,先取得了业绩的记录,已经进入了世界海工业的第一阵营,这仅仅花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这是一次极大的冒险行动。但是我们中集从来都是喜欢迎接挑战的。

  旁白:在积累了钻井平台的建造经验和关键技术后,2012年,一个新的挑战到来了。为了配合国家对于南海可燃冰资源的开发,2013年,“蓝鲸1号”正式开始设计建造。3年多的时间,在克服了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全球采购、实际作业等诸多困难后,整合了全球优质资源,“蓝鲸1号”横空出世。

  麦伯良:“蓝鲸1号”应该代表了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我认为,我们航天大飞机上揽月,“蓝鲸1号”是下五洋捉鳖。同样常有挑战的。

  旁白:2017年5月18日,我国利用“蓝鲸1号”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开采之难,被业界称作“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一致粉刷型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可燃冰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实现了在这一领域从“奔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现在,“蓝鲸1号”已经回到烟台进行回炉化,等待着下一次的出海作业。

  麦伯良:我们希望,中集在下一轮的海洋强国的历程当中,在深圳成为海洋城市的历程当中,成为一个坚定的积极的参与者或者担当角色,成为主力之一。

  旁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集海工在深圳成立了国家实验室,正在以“蓝鲸1号”为基础,研发新一代可燃冰钻井平台。

  麦伯良:我们会把蓝鲸系列做好,将来希望在全人类征服海洋的历程中,担当主要角色,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

  主持人:我们栏目连续三天对“蓝鲸1号”的报道,让大家不仅对这座由深圳企业自主研发建造的大国重器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让更多人对深圳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有了更多的期待。海洋工程已经打开了一片天地,借着“蓝鲸1号”在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的契机,如何在这片天地当中有作为,深圳已经率先起步。

  旁白:2017年7月,“蓝鲸1号”连续试开采可燃冰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两项世界纪录。11月3号,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列为我国第173矿种。按照战略规划的安排,2030年-2050年,中国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为了匹配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立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就设在中集海工。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朱江:深圳的基因大家都知道,核心是创新。把国家工程实验室健在这个地方,由于它机制体制上的,可能会带动技术研发方面的突破。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李磊:我们国家工程实验室有三个大的研究方向:第一个是关于深海能源装备的开发,第二个是大数据和它的应用,第三个方向是海上新能源的相关技术。

  旁白:打造智能海洋工程,不仅需要搭建产学研用的科技研发平台,还需要让海洋工程装备拥有更加智慧的大脑。以可燃冰开发核心装备为切入点,智能海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冯玮:如果我们能实现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化,基于互联网,基于大数据,实现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化,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很美好的场景。比如说,我们将来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面到远在南海作业的平台上人员的状态、平台的运行状态、以及对平台各个方面系统的、安全的管理,这都可以在实验室实现。

  旁白:画面中显示的是深圳海下技术有限公司286深水工程船,这是我国首艘作业能力达到3000米水深的海洋工程船舶。作为创新中心的一员,工程船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水下机器人,不管是在水下做海管铺设、海床地貌调查等大动作,还是在水下做开阀、关阀、套钩、解钩等这些精细活,对于这个庞大的机器人来说,这都是小菜一碟。

  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朱江:我们在三个层次上,从智能产品到智能海域再到智慧海洋。智能产品是围绕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例如这种高端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围绕着智能产品、高端半潜式钻井平台及其一系列水下智能装备所构成的智能海域,通过空中的、岸基的,形成智慧海洋的概念。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建民:这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对于它还是有很大的期望。主要是落实国家战略,落实国家“一带一”战略开展海洋合作,同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结合深圳的产业生态,这几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并且在机制上通过整合、产业、大学、科研机构、市场和资本,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旁白: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智能海洋装备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将给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深圳作为一个海洋城市,截止到去年,海洋经济产业规模1400亿元,其中,海洋工程300亿元。由于面向南海,深圳是未来气油开发的主战场,海洋的疆场已经打开,深圳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其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作为和特区一同成长的中集集团,37年来扎根这座城市,不仅跟上了深圳的速度,而且深深地植入了的伟大实践所沉积的特区基因。在新一轮的海洋开发中,中集集团的海洋工程项目也将助推深圳海洋城市计划往更深远也更智能化发展。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深圳特区在建立之初就把它自己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它勇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永不服输,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中集集团是其中一员,在中集集团30多年的发展成当中,它也是这么做的。事明,这些气质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建民:结合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这个项目为龙头来牵引,要进一步发挥智能海洋工程、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对于一些共性技术的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展一些替代国外先进设备的整合,通过这极大举措,使得我们的海洋工程、海洋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深视新闻直播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