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经济 > 正文

台媒评深圳人均P超台湾:一个深圳打败整个台湾

类别:深圳经济 日期:2017-10-22 19:36:00 人气: 来源:

  “当深圳抢进硅谷,争取第三波制造的商机时,台湾却毫无招架之力,我们会和深圳愈拉愈远吗?”来自台湾的此番言论,刷新着我们对深圳和台湾经济发展程度的已有认知,报道中对两地人均P的比较,以及“一个深圳打败整个台湾”的说法更是引得一片哗然。

  至今,深圳的腾飞毋庸置疑,然而,用“无招架之力”来形容台湾,也不是那么贴切。对于深圳和台湾这两个经济发展模式颇为相似的地方,到底该如何概括二者的超越关系?超越背后又该作何思考?

  今年4月份,深圳市统计局局长殷勇在深圳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情况通报会上这样表述:“2013年深圳人均P为22113美元,超过台湾地区,逼近韩国。”

  不仅如此,“2013年是特区发展进程中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人均P突破2万美元,达2.2万美元,从此与亚洲四小龙并肩前行。”今年年初,《关于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下称《执行情况》)的报告更是满怀深情地向展示了不起的深圳速度。

  如果一个地区或城市的P总值侧重衡量该地的经济总体发展状况,那么人均P则更为客观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圳的人均P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作为被比较对象,台湾的该项数据确实不太养眼。

  据《台湾财讯》报道,台湾人均P在2011年首次冲破2万元大关,在“亚洲四小龙”中最后一个晋级2万美元榜单,但此后台湾的人均P一直原地踏步,而且没有迈进的迹象。

  从发展速度上看,早在2000年,深圳的人均P只有5000多美元,约为台湾的1/3,10多年后,深圳以2.2万美元的人均P数值超过了台湾的2.1万美元。而且深圳常住人口不超过1000多万人,约为台湾的一半,深圳土地面积也不过2000多平方公里,约台湾平原面积的1/4不到。可见,深圳速度已然超越了台湾速度。

  深圳华丽表演的背后,是城市产业良性发展的支撑。据深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深圳二三产业比例为44∶56,第三产业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14.3%的快速增长,高于P增速6.3个百分点。

  再看台湾,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WEF)“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称,在全球144个受评国家中,台湾排名第14,较2013年退步2名,原因在于评比项目中的“商品市场效率”、“创新”与“企业成熟度”名次下滑所致。

  “从自然条件来看,深圳和台湾都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台湾即时研究学科创始人张荣闽看来,这是二者最大的共同点。

  从自然资源来看,矿产种类不多,储量不大,除了石料、地下热水和矿泉水外,大多无工业开采价值,是深圳矿产资源的特点;台湾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相比,种类单一,储量不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约有110余种,具备实际开发价值的不过20多种。

  由此决定了二者都需要依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加工类产业,张荣闽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这也正是深圳和台湾起步后几十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用“制造重镇”来形容这两个地方,再合适不过了。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的占比情况,集中反映出制造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深圳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基本维持在40%-60%的区间;而台湾的这一数据,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间,呈现波动中小幅上升,之后从90年代的40%多逐渐降至现在的30%左右。

  制造业是台湾经济的主体,其生产净值一直占据整个生产净值的65%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更占到90%以上。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轻工加工工业,到90年代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以委托加工形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深圳的发展最早始于特区的建立,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从接收港澳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到向全世界大量引进外资的发展径,加工型制造业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的工业总量并吸引大量就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深圳的发展需求。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企业数目等方面考察,制造业都占据了深圳工业的绝大多数。

  毫无疑问,制造业重镇的身份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经扛起了两地产业发展的大旗。截至2013年11月底,深圳市中小企业数量已达60万家,并形成了通信设备、黄金珠宝、物流、家具等区域化的产业聚集;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中小企业显示,2013年台湾中小企业家数超过133万,中小企业家数占整体产业的97.64%,创历年新高。

  此外,同为“移民社会”给深圳和台湾增添了不少相似的人文情怀,“背井离乡”、单根、敢闯敢拼、适应性强,是两地创业者的共同标志,正是这些标志培养出了中小企业赖以的必备素质。

  首先需要了解,台湾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对台湾来说格外重要。数据显示,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外贸依存度高达95.6%,近年来依存度虽有下降,但仍高达八成以上。这就造成台湾经济发展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局面。

  张荣闽认为,台湾一直向往经济国际化,但由于特殊身份的,一直没有办法更好地世界,和深圳相比,这是台湾的劣势。

  抛开国际因素,台湾经济即使在岛内也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张荣闽指出,执政的后两年以及陈执政的8年,即从1998年至2008年,台湾经济停滞发展了10多年,而这段时间的深圳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岛内社会纷争不断,各方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不断,影响了正常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

  除了社会商业等因素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台湾的科技基础薄弱,近年来虽然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例如,台湾集成电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

  扈志亮将深圳“超车”台湾归因于的利好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士则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道,深圳之所以能“超车”台湾,主要源于良好的扶持政策,以及毗邻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缘条件,使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形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黎友焕进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深圳在产业升级方面努力用创新优势替代正在失去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简单地用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深圳经济质量提升,得益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他指出,大批战略性新兴龙头企业汇集深圳,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深圳聚集,华大基因、腾讯、宇龙通信等领军企业发展强劲,同时,众多高端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后劲持续增强。

  黎友焕还表示,深圳已经超车台湾的事实给了我国经济发展很大,首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经济发展交给市场主导,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只需进行有效地监管。

  并不是所有的业内专家都认为深圳和台湾具有可比性,在张荣闽看来,这种将深圳和台湾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做比较的探讨并没有什么意义。

  张荣闽认为,首先需要搞清楚两地的发展阶段,台湾的高速发展集中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多年,之后基本没有太大发展;深圳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比台湾晚了20多年,但深圳至今,同样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就是说,深圳的起步时间相对滞后,但目前二者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尽管有很大的相似度,又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但是过于注重人均P的比较没有意义,张荣闽强调,比起简单的经济发展数据的攀比,更应该从二者的共同点出发,着眼于未来的产业发展布局。

  “由于都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应该向非物质型的服务产业发力,是二者的共同方向。”张荣闽明确指出。他举例,对台湾而言,生物科技产业和观光旅游产业就是两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生物科技产业对物质消耗较少,是低投入的高技术产业。在台湾,新兴产业更替频繁、资金筹集相对容易、企业主创业积极是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优势,而且目前该产业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足以担当台湾新的高科技产业。

  旅游产业往往不是单一产业,而是涵盖了包括交通业、景点经营、餐饮服务业、旅行社和旅馆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群。旅游观光的发展,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台湾的国际形象,更能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是对台湾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整体规划。

  “深圳该哪里”,曾一度成为业界的讨论热点。时任广东省委的汪洋提出了“腾笼换鸟”政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张荣闽明确了非物质型产业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意识逐渐增强,深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了。士表示,至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经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开始占据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并且在未来一直会是深圳的主导产业。

  “深圳第三产业投资比重2010年首次超过50%,之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现在占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以上就不足为奇了。”深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工业化进程标准来衡量,深圳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不仅投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产生的附加值总量也在不断增加。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P比重超过1/3,对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五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结构优化创造三个历史新高:服务业占P比重达56.6%,服务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这是《执行情况》对2013年深圳发展成就的表述,这一表述既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深圳的产业转型,更是对这一转型方向的极大肯定。

  黎友焕指出,一批新的产业待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地处新区的国际平板显示园区,目前聚集数十家规模以上企业,华星光电、旭硝子、日东电工、莱宝高科等产业集群,形成了完整的垂直产业链,将推动深圳产业实现高端化、集群化。深圳产业发展核心增长级正在形成,园区经济聚核增长效应将逐步。

  加快发展金融业同样是深圳第三产业发展的下一步棋,《执行情况》明确,深圳抓住国家深化金融机遇,落实好《关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并明确了“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占P比重达到14%左右,引进金融机构20家以上”的目标。

  张荣闽和士对这一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深圳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基于深交所等因素,深圳可以吸引很多金融机构,而且未来将不单单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更重要的是服务实体经济,此外,这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回首深圳的发展轨迹,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香港,这一因素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继续助力深圳前行,而关键在于,深圳如何用好这个因素。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离不开内地最基本的就是离不开深圳,但是我认为这个关系可以做到更好,张荣闽表示。

  在士看来,深圳和香港无论从人员结构、优势产业、经济基础、发展阶段来看,都有雷同,更多是互补,基于这种情况,两地更多是经济交流合作,适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发展方式,不应采取有我无你、有你的零和博弈模式。

  士进一步表示,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来看,香港地区很多发展成熟的产业可以往深圳转移,这些产业恰好是深圳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急需的产业类型,逐渐体现出“腾笼换鸟”式的产业发展规律,这个“新鸟”便来自香港。

  深圳之所以能“超车”台湾,一方面源于良好的扶持政策,以及毗邻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缘条件,这使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形式,较好地发展了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在产业升级方面更倾向于用创新优势替代正在失去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简单地用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深圳经济的质量在提升,产业后劲也在持续增强。

  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来看,香港地区很多发展成熟的产业可以往深圳转移,这些产业恰好是深圳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急需的产业类型,深圳将逐渐体现出“腾笼换鸟”式的产业发展规律,这个“新鸟”便来自香港。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