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风俗 > 正文

陕宁甘青新5省区加快丝路建设调研报告

类别:深圳风俗 日期:2017-8-16 12:29:31 人气: 来源: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省紧紧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深入分析形势和自身优势,确定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本定位,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相通”的要求,推动区域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拓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顺利开局。

  有利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科教实力、良好的工业基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强大支撑

  陕西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定位是,沟通内陆与亚欧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陕西是西北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的省份,近年来一直保持跨越发展态势。2013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陕西实现P160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P42692元,增长10.6%。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陕西经济总量已超过西北5省区P的45%,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

  陕西省有责任也有条件担当起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大。有利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科教实力、良好的工业基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将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西部地区新引擎、形成内陆战略新高地提供强大支撑。

  历史影响。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既是陕西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动力和压力。作为最独特的资源禀赋,西安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汉唐的兴盛与繁荣在陕西、西安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历史文化都是陕西最好的名片,更是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资本”。

  区位条件。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大地原点即位于陕西省泾阳县,以西安为半径的一日交通圈可覆盖7亿人口。陕西是东中部进入整个大西北的主要门户,也是整个中国北方进入西南地区的主通道,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有良好的通达性,铁路、公路、航空及信息等都是连接中国东西的重要枢纽。

  产业基础。陕西是能源资源大省,全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近年来,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文化、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新格局。

  科教实力。陕西是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人才储备充足。陕西拥有两院院士62人,居全国第一方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5家,数量稳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拥有“985”和“211”高校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

  陕西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扩大对外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陕西迈出了的步伐

  陕西省委省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扩大对外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陕西实际,确定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目标。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陕西迈出了的步伐。

  陕西省已充分认识到区位优势的重要性,近年来,向陆海空网要通道,加快构建向西经贸畅通的“立体新丝路”。

  首先是“飞起来”。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十大机场之一,与68个国内城市,11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航线条,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陕西新开通了3条国际航线条国际航线。陕西省之所以建设国家航空城实验区,就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丝绸之路航空枢纽。

  其次要“跑得快”。作为中国西部铁路枢纽,欧亚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连接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铁路两大动脉十字网架的交通枢纽,陕西省十分重视铁路建设和运输。2013年11月28日,陕西省开通了首趟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该班列目前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网上丝绸之路”也在建设之中。今年3月19日,海关总署同意西安开展试点,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交易平台。其中,总部设在宝鸡的“关天之窗”,是全国首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商业门户。网站设有中文版、英文版和俄文版,目前注册的中外企业用户已接近4万家。

  为推动与中亚展开友好交流,陕西省还积极构建多元化交流合作机制;升级欧亚经济论坛,以搭建与中亚国家在能源、旅游、文化、经贸领域的合作平台,将“西洽会”更名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设立西安驻中亚国家的经贸办事机构;推进西安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西安-新疆口岸直通放行的便利通关机制;与天津港600717股吧)、青岛港、连云港601008股吧)所在城市联手建立完善通关合作机制;积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贸易促进活动等工作。

  陕西农业无污染、投资好,容易“走出去”和“引进来”。作为全国重要优质苹果,陕西省在推进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中,以苹果为先导,赢得不小商机。今年4月11日,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理事会捷列先科邀请陕西省果业局推荐果品企业与其下属单位合资建设“中哈苹果友谊园”。目前,陕西省已完成省内10个“中哈苹果友谊园”的选址工作,并与捷列先科达成了5点共识。同时,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决定拿出1500亩土地,邀请陕西果品企业在该州建设“中哈苹果友谊园”。此外,双方还将在霍尔果斯哈方特区及长安号列车沿线建设苹果气调冷藏库、鲜果加工厂,配备世界最先进的光电自动苹果分拣线及全规格包装线等。可以说,从陕西直至中亚和欧洲,一条丝路苹果产业带正在悄然兴起。

  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与中亚国家相比,陕西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示范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积极开展农业援助交流工作,鼓励企业在中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同时推动涉农新品种、新技术等物权的国际交易、流转,带动商贸合作。由商务部主办的上合组织国农业经济管理班,今年已在杨凌开班,旨在打造一条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新路。

  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也是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强项。以商用车为例,2013年,陕汽集团出口重卡1.8万台,其中51%销往了中亚5国和俄罗斯。目前,陕汽不仅在新疆兴建了年产5万台的整车厂,而且在哈萨克斯坦与经销商合建了一个装配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再以能源为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评价中亚5国多个油气项目基础上,已获得吉尔吉斯斯坦1.13万平方公里油气区块勘探开发权。延长石油还与哈萨克斯坦就几个油气和煤炭资源区块开发进行了商谈,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其他中亚国家也在进行接洽合作事宜。

  中亚地区既有丰富的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也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国际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地。陕西在向中亚出口能源装备的同时,凭借陕煤化集团的现代能源制备技术,加强双方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中亚地区的资源利用水平,而且有助于开拓陕西能源深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生活用气等产业的市场空间,变以往的能源输出为技术输出。

  2100多年前,张骞从汉长安城启程前往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成为陕西最好的名片,更是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资本”。

  陕西省为此了一条打造文化名片,激活沉睡记忆的文化建设之路。在西安,曲江探索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借力资本运作、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方式,将文化符号复活成可观可感可参与的项目。唐大明宫遗址国家公园用科技手段文物,大唐芙蓉园等城市文化景观演绎“梦回大唐”的历史描摹。在此基础上,陕西还不断探路“特区”模式,破解建成区遗址难题。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特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力图建设新型城市综合区域。

  发展可复制的创意经济,是陕西进行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围绕大唐西市博物馆核心区,衍生出丝路街、古玩城、演艺、购物、酒店等不同业态,打造出以丝路文化为内核、可复制的现代文化商业模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陕西省依托丝绸之路,打造出我国首条丝路专题旅游专线日,首趟“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启程,串接起丝路沿途热门景点,提供一站式食宿游览服务。目前开通的是国内段,未来有望延至中亚甚至欧洲。

  应围绕“五通”目标,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加强与沿线地区沟通,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广泛开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城市之间的友好往来,摸清市场需求,为促进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创造便利条件

  当前,亟须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确立国家合作发展目标任务和地区合作发展目标任务,厘清国家、地区、城市在其中的关系与角色定位,梳理利于“向西”的政策措施,促进完善“新欧亚桥”时期国际组织建立的协调沟通机制,继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服务;在地区层面,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就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如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生态建设、道路联通、旅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产品通关、运输网络建设等进行沟通磋商,建立区域共赢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矿产、能源、农业、旅游资源丰富,陕西与这些国家都有良好合作前景。要按照“贸易畅通”的要求,积极探索内陆地区贸易新模式,是当务之急。作为优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督创新制度的试点之一,陕西海关应以大通关为目标推进贸易便利化,用好国家政策,重点强化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空港新城的联系与功能;创造国际化、市场化、便捷化的营商,使物流更为便捷畅通;抓紧落实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的配套措施,加强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城市合作;呼吁并争取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沿途海关,为通过欧亚桥运往的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实现“属地报关、一关到底”;重点建设“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区”、特色出口商品和中亚5国能源交易平台。

  有效推进产业合作,要对中亚市场实施调研,摸清楚中亚对陕西的产业需求,尽可能细化到行业,乃至具体产品的市场需求,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当然,也要梳理家底,厘清陕西的供给结构,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产业贸易与投资目录;按照“铺路+大企业拉动+民企创新+品牌树立”的策略,发挥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中小民企快步“西行”,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鼓励本地企业在矿产资源开采、新能源开发、煤油气化工、装备制造、合成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路桥工程、重型汽车、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领域,向西进行产品和技术输出。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是促进“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的有效路径。一要加快建设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信息网络高速路,依托陕西的科技优势和社会投资力量,加快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和“数字化丝绸之路”的开发建设工程,支持有实力、有准备的企业和单位迅速进入丝绸之路电子商务领域。二要通过互联网建设,搭建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公共服务平台,将零散的外贸电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尽快形成龙头品牌,为企业提供海关、交通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金融、咨询、翻译等一站式生产性服务,让企业与中亚商务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更加便利。三要加强与中亚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陕西有条件建设服务西部、面向中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总部落户西安。四要鼓励组建大型流通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公司与己有配送系统的结合,健全物流配送系统。

  陕西省现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全国中亚留学生7.5%,有条件、有基础承担中亚留学生培养任务。在西安共建“上合组织大学中国校区”,组建与中亚大学合作联盟,与沿线国家、地区及省份在西安合作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依托陕西高校资源,扩大中亚国家留学生数量,建立中亚国家教育人才培养。同时,要鼓励国内学习掌握中亚地区的民族语言,对主动选择去中亚地区学习、交流、工作的毕业生及学者等,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开展与中亚城市旅游信息、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要塞,丝路文化与黄河文明在此交织。6月28日至7月10日,《经济日报》采访组深入银川、中卫、吴忠、固原4市调研,了解当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思路、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当前,迎来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型经济实验区,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支点”,将提升对内对外水平。

  体量小、基础弱、人才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还需下大力气补上“短板”,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多方引才育才,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

  作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具有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中阿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破题之举

  历史上将这条丝路划为3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其中,东段又分为北、中、南3道。由于路程最短,东段北道渐为人们的首选线路,而处于北道要冲的南部,成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境内古丝路数条通道中,位于固原市的萧关古道是关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昔日,这里生态良好,沿线曾有众多驿站。

  除了历史资源外,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蒙西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在中卫交汇,形成一个放射性的交通网络格局。同时,位于雅布赖航线上,具有优越的空中通道资源。西部地区的西向航空出口货物,经过银川前往中东、欧洲和非洲,比绕道“北上广”可节省20%的运输成本;黄河中游地区的货物,经由银川出发,可节约15%的运输成本;西部地区的商务旅客,从银川直飞迪拜,比绕道可节约9个小时。

  资源优势是发展的有力支撑。能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达20余种,煤、水空间优良结合,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地处国内资源富集区域和主要消费市场的中间地带,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和能源加工、储备、中转优势,布局承接中东、中亚油气加工和储备,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人文优势也很明显。民族团结,稳定,是国家确定的民族团结示范区,与阿拉伯国家习俗相近、文化相通,民间交往频繁。是回族聚居区、清真食品产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国际知名度。

  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国家习发表了题为《丝路,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应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点燃了人民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的。

  提前布局,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已取得丰硕。可以说,中阿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破题之举。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带来重大机遇。目前,当地主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中阿合作平台和重点产业引领带动3方面发力

  地域面积小,经济总量小,在自身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加大开发、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需要突破的问题。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带来重大机遇。

  规划先行,定位清晰。找准国家战略与本地对外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智库,加强战略研究。目前,已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编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同时,《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规划》等也在编制。这些顶层设计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战略层面,提出了中阿合作“1+2+3”重点任务。“1”是打造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2”是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和中阿“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3”是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3个关键载体。

  围绕中阿博览会,正在构建一个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进行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平台。目前,正在积极完善2015年中阿博览会方案框架。

  处于内陆地区,与阿拉伯国家并不比邻。创新思路,正在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与“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在“空中丝绸之路”方面,将加快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开辟阿拉伯国家与银川间的客货运航线,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并大力发展临空产业集群。

  积极编织“网上丝绸之路”。当地充分利用能源丰富、电价低廉、地广人稀、空气洁净等优势,加强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国内外著名企业,拓展面向阿拉伯国家的云业务。目前,银川正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力争今年9月上线运行。

  在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将努力争取举办中阿人文合作领域的有关活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农业、防沙治沙、旅游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动与阿拉伯国家文化机构的对口合作。

  在贸易投资便利示范区建设方面,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向西战略高地。从审批到封关运行,银川综合保税区已创造出多项“银川速度”。

  在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正积极探索设立离岸银行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当地在银行、基金、合作交流方面都有一些举措,如加强中方在阿机构与设在分行的协作联动、引进阿方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等等。

  把开发与产业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协同推进。他们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增量、保存量、促减量”上下功夫。现有的产业结构偏重、依赖能源,如果现在不下决心调结构,将给未来发展、环保带来更多制约。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国家级生态纺织、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是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宁东能源化工未来将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载体。

  当前,发展仍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匮乏、扶贫攻坚任务重、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

  采访组调研发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从自治区层面到各地市的机遇意识较强,参与热情高,对阿合作也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问题仍有待破解。

  一是由于国家层面的统一布局与规划尚未出台,与其他省份之间,以及自治区各地市之间,均存在同质化竞争。

  西北5省区中,目前除青海省外,都提出申报自贸园区。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形态相近的条件下,丝路沿线各地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手段。比如,工业上发展光伏、农业上发展枸杞等特色产业。相近或相似的选择,也出现在各地市之间。

  的工业结构是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为主体的重化产业,重工业占全区工业的80%以上,且以原材料工业为主。2013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目前,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存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优质增量;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在的内陆中,的积极性很高,企业热情还不足,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清真穆斯林用品出口数额不大。世界上有57个穆斯林国家、近16亿穆斯林人口,清真食品及用品的贸易额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是内陆试验区的4个定位之一,也是的优势所在。采访组发现,清真产品认证成为阻碍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2009年,成立了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标准,与阿拉伯国家对接时并不对等。

  采访组发现,制约快速发展的“短板”在人才。人才短缺既体现在对内上,也体现在对外中。

  今年6月,固原市与阿联酋皇家投资局签订项目协议,阿联酋将投巨资打造六盘山旅游国际休闲度假区。当地干部坦言,在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软上,固原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当地不少企业仍反映缺乏阿语人才,国际经贸、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也同样匮乏。近年来,引入了不少高端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目前,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正处于关键阶段。2013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46.9元,与全国相比增速仍然较慢。

  特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中卫硒砂瓜、中宁枸杞、西吉马铃薯、泾源苗木、盐池滩羊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但各县区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扶贫辐射带动力不足。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少,缺乏品牌带动,产业“优”而无“势”、产品“特”而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丝绸之路既是富民之路,也应是绿色之路,需要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当地干部提出,移民区的生态恢复应得到国家的支持,目前泾河源头的比较严重,希望国家能给予政策扶持。

  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尤其是铁路建设还存在通道不够、速度不快和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尚未形成,铁路运能年均缺口2000万吨以上,需尽快打通交通瓶颈。未来,还希望争取国家支持对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进行属地化管理,扩大银川空域资源,给予河东机场国际中转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和建设航空油料保税仓库政策等,加快形成西向出境的空中走廊。

  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要用更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各地应发挥特色优势,明确自己主要面对的国际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沿线各地是丝绸之路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需要上下互动,东呼应,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应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把优势、定位、构想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向西,扩大中阿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深耕国内市场。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借此东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型升级中,只有“优化重的、强化轻的、发展新的”才是出路。

  能源化工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龙头产业,依托神华煤业集团等大企业带动优势,下一步还应扩大对外能源,与中东、欧洲加强能源、煤化工技术合作等,提升煤炭资源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为转型升级提速。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山东如意集团000626股吧)、恒丰集团借转移之机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购买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产业转移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力,外向型经济比例大幅增加。

  (三)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清真产品专门法规及认证标准出台,加快与国际哈拉认证接轨,提升产业聚合力。

  2009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随后,又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贸易认证的相关标准对接。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清真餐饮、清真肉制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粮油加工、清真调味品等为主的产业格局,还需进一步突破清真产品认证瓶颈,做大做强清真产业。

  要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创业氛围,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平台引入高端人才,同时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入国际化人才。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成服务中阿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整合现有阿语翻译人才资源,建成辐射全国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筑路”、企业“织绸”。的主要职责是打通路,其中既有国家之路,又有地方之路。路是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五通”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这“三通”还需顶层设计。同时,企业要“织绸”,成为开拓市场的主体,以推进输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华文明”。

  在西北地区,的生态优势明显。这里有黄河大漠,也有绿洲湿地,是真正的“塞上江南”。截至2013年底,森林面积达到10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沙化土地减少到1774.5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湿地面积310万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之一。

  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黄河文化、回乡文化、西夏文化等交融,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但的对外知名度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西部旅游目的地、投资青睐地、创新创业福地”的品牌。

  专家提出,的对内对外,必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即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要好生态,用更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甘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

  对于甘肃来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黄金期,那就要打开西部之门,将西部地区转变为的新前沿,通过向西、与世界对接,使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互利互惠。

  甘肃提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抓好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3大战略平台建设,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甘肃要充分发挥通道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做好做足“发展”与“”这篇大文章,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定位,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融入国家外交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更好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首先是通道区位的优势。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历来是我国向西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我国与亚欧能源、通讯传输的必经之路,“黄金通道”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是资源禀赋的优势。甘肃不仅拥有矿产资源优势,还拥有文化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的力量。

  三是人文地缘的优势。甘肃同中亚、西亚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以来,甘肃同中亚、西亚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进一步扩大向西、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良好。

  四是战略平台的优势。甘肃现在拥有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3大战略平台。其中,新区2013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2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去年实施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生态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祁连山600720股吧)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两江一水”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正在陆续实施,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五是产业基础的优势。甘肃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同时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甘肃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及布局—围绕“一大战略”、构建“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强化“八大节点”、实现“五大目标”,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这一战略,着力构建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和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强化并提升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等“八大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建设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向西战略平台、经贸物流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和人文交流桥梁纽带”的“五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沿线生态息息相关。甘肃必须一手抓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治理,真正做好做足“发展”与“”这篇大文章。

  承接产业转移要“挑三拣四”,传统产业升级须因地制宜。培育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融合,以转型谋划发展,甘肃还须“快马加鞭”

  经过,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以转型谋跨越、奋力赶超的关键时期。纵向比,甘肃近年来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甘肃的“家底”并不“好看”—2013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P全国倒数第二。

  基础薄弱的甘肃,靠什么去赶超?甘肃的思路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在做牢做实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转型升级,通过互联互通能力的提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为此,甘肃以完善综合交通、能源通道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目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至宝鸡客运专线,至张掖铁路三、四线,连霍高速等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新亚欧桥国家列车编组站、及敦煌直飞阿拉木图等中、西亚国家航线正在谋划中。此外,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气东输管线、油气管道等能源战略通道已初步形成。

  甘肃是国家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甘肃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挑三拣四”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

  甘肃的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明显,但甘肃的生态承载力有限,这决定了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仅要做到“清洁引进”,更要从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入手,把产业的承接转移与提升结合起来。据统计,在近两年工信部与共同主办的产业转移对接会上,有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项目被拒之门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甘肃正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六成;同时,甘肃又“十年九旱”,70%的耕地是山旱地。农业结构不调整,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甘肃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挖潜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此,甘肃因地制宜地着力培育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以及以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甘肃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为近年来同期最快增速;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092元,同比增长13.01%,增速居全国第七位。

  长期以来,甘肃工业发展依赖于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受原材料产品价格低迷、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甘肃工业企业近年来普遍存在生产主体不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乏力的现象。

  根据区域产业的特色与实际,甘肃以技术升级为驱动,着力打造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具有竞争优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作为甘肃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酒钢近年来积极探索产业间低碳高效耦合发展路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做大做优非钢产业,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酒钢这家拥有58年历史的老企业正焕发出新活力。

  酒钢只是甘肃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甘肃正加快培育平凉煤电化冶、庆阳石化煤电化冶材,酒泉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嘉峪关冶金新材料,金昌有色金属及精细化工等10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强筋壮骨”的同时,有望再造一个新的甘肃工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甘肃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甘肃已规划建设了嘉峪关特种钢材产业示范、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金昌新材料示范等10个战略性产业示范。上半年,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仅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订单额117亿元,同比增长80%。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一直是甘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目前,甘肃正着力培育壮大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

  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关键在于“护水”和“治沙”。只有河西走廊的绿色屏障建立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生态的改善,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顶层设计。2013年12月,国务院通过《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

  在甘肃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直接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河西走廊生态依然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荒漠化。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水源地。正是祁连山雪山冰川的融水汇流成河西走廊3大河流—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才孕育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绿洲城市,串起了甘肃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而绿洲之外就是戈壁沙漠,河西走廊北部和西部分别处于腾格里沙漠、巴丹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正是因为祁连山与绿洲的存在,河西走廊才避免了被3大沙漠“”,丝绸之路才有了“绿色屏障”。

  祁连山无疑是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生态安全的命脉。甘肃正在部署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以水源涵养、湿地、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包括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流域生态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建设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等内容。

  在武威市,“下山入川”的生态移民工程兼顾生态和扶贫开发,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正得到有效。这种的意义在于化解农牧民发展生产与祁连山生态之间的突出矛盾,同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在民勤县,沙漠得到有效治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治沙的同时,民勤也在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民勤还积极发展节水的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守住了沙漠隔离带就守住了丝绸之路,守住了中国向西的通道,这种坚守不仅是民勤人的责任,更是他们的贡献。

  在张掖市,黑河湿地再现古甘州“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美景。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形成张掖绿洲。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张掖开始黑河湿地的工作,将其列为自然区。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黑河湿地自然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区。

  绿色发展,是张掖市长期探索找到的发展之路。生态是张掖最大的特色,这是由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的基础性、脆弱性和独特性决定的。张掖把建设生态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出区域生态的比较优势。

  在酒泉市,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效应不断凸显。目前,酒泉市风电开发总规模达到1020万千瓦,光电开发总规模达到3294兆瓦,风光电并网总装机占到甘肃电力总装机的20%。这里已成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和百万千瓦级光电。

  在探索经济欠发达但资源较为富集地区“反弹琵琶”式率先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新路上,甘肃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承担着历史责任

  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前提下,河西走廊各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鼓舞、催人奋进。但也要看到,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亟需迎难而上、破题发展。

  一、在经济发展方面,甘肃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特别是工业经济对资源性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过度依赖尚无明显改变,原材料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探索新型工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西北5省区的工业内部结构基本接近,产品重叠度较高,甘肃并未发挥出比较优势。目前,甘肃与其他省份之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效益尚不明显,产业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生态脆弱带,甘肃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当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但生态脆弱的现状并未彻底改观,承载力低仍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问题依然突出。

  四、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更增添了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难度。甘肃“底子薄、包袱重”,在全省58个贫困县中,30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成为“生态贫民”,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甘肃有闻名全国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尽管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但这一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开发。

  一、近两年来,以新区为代表的战略平台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新兴产业方面的举措值得借鉴。整体上看,甘肃在承接什么样的产业、怎样承接转移的产业,以及建立何种经济结构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生态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省里统筹协调。

  二、在新一轮的开发中,必须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要立足全省,面向西部、全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好科学规划与协调,力促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

  三、未来甘肃向西应增强与相邻省区甚至邻邦的产业互补性。目前,甘肃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在工业中的占比仍然较小,对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有限。

  四、“反弹琵琶”的发展思路值得重视。甘肃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与生态之间存在矛盾。“反弹琵琶”,就是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资源较为富集地区率先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利用条件发展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

  五、针对生态贫民,要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细化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生态。良好的生态才能孕育出繁荣持久的丝路经济。国家需要加大对甘肃生态建设的投入,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快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筑牢生态屏障,为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夯实产业支撑。

  六、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增强统筹实现区域联动。一方面,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国家战略,与丝路沿途其他省份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发挥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协调好省内不同版块的发展步调。

  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制定青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离不开这一基本省情。青海还是稳藏固疆的战略通道。

  青海正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战略和重要节点,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地理和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来看,青海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中国连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

  翻开历史,古丝绸之路途经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青海道”分3路,北路出西宁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甘肃;中路出西宁经青海湖北岸,沿柴达木盆地北缘至大柴旦,北上经当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宁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经都兰、格尔木,西出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横穿青海省全境,出省境后经河西走廊与新疆的丝绸之路合并。汉武帝时,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就取道柴达木盆地返回。“青海道”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打开今天的地图,可见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正是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展开,青海是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通道和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从地缘上看,青海南连川藏、西接新疆、东跨甘肃而接中原,具有向西的重要节点和“东联西出、西来东去”中转区的区位优势。

  把青海放到全国大局看,能为中国奉献什么?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

  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张重要名片。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4372.94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包括40多条河流,土地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省80%的人口和50%的P。青海湖对青海乃至西北地区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假如没有青海湖,青海将成为远程传输最主要的沙尘源,沙尘暴将越过青海湖,直接攻袭西宁、、银川,甚至西安。新丝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青海以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正在做出贡献。

  青海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577.79万,少数民族人口270多万,占总人口的47%,民族自治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新中国建立后,青海树起一面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旗帜。青海西北临新疆,西南接,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使青海成为稳藏固疆的战略通道。

  多民族聚集赋予了青海又一独特优势,那就是与中亚国家和阿拉伯世界具有天然的人脉情缘和文化纽带。青海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方面扶持发展特色民族产业,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与西域的商贸往来,为古老丝绸之路增添浓重的时代色彩。

  青海虽然人口总量不大,但脆弱的生态系统使人口承载能力已趋极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矛盾日益突出。青海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综合产出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

  从资源总量上来讲,青海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高寒缺氧,开发成本高,远离终端消费,运输成本也高。青海缺乏前沿高端技术,难以延伸产业链。特别是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优势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存在“富庶的贫困”现象。

  近10多年来,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还在不断拉大。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全国第二十四位降至第三十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全国第二十五位降至第三十位。

  如何充分运用好青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青海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巨大。走出单纯以P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对青海才能有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青海省经济近年来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九位。财政支出和社会融资均过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也突破2000亿元,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辩证地看待青海经济,可以得出一小一大的结论。小,是说青海省经济总量不大。2013年,青海省P只占全国的0.36%,财政收入占全国的0.28%。但是,评价青海仅仅看这些数字是不够的。青海在生态方面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P数据来衡量。青海作为三江源头,又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屏障,全省大部分地区是开发区和开发区,生态压力大,产业承载能力有限。这种独特的省情,决定了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它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却是无比巨大的。只有走出单纯以P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对青海的发展状况才能有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特色鲜明。农业方面,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青海建立起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料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以航线站点、旅游景点、重要城镇节点为中心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园区,形成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外向交流的全新农牧业格局。

  工业方面,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青海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试验区。3大工业园区加快向集群化、规模化和循环型发展。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聚宝盆”,已累计发现86种矿产,如此高的富集度十分罕见。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里建起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目前已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新能源、特色生物资源6大循环产业体系。

  青海具有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建设这一机遇,青海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承东启西、北联南拓的综合运输通道,扩大运输能力,形成“一横三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周边区域交通顺畅连接,充分发挥青海连接欧亚桥战略通道和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交通枢纽的作用。

  具体说,未来将打通东西横向通道,完善青藏铁路、国家高速G6(至拉萨)、国道G109(至拉萨)等贯穿青海全省的横向通道。构建东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中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敦煌至格尔木铁路;西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德令哈经香日德至久治高速公路。

  航空方面,将加快“一主八辅”机场建设,布局丝绸之路航空驿站。构建以西宁机场为中心、格尔木机场为次中心,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青海机场航线网络。开通格尔木与新疆、甘肃、相关地区的航线,使格尔木机场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航空口岸。

  现代版“青海道”令人期待。这是一个以西宁、格尔木为枢纽,由兰青铁路及青藏铁路、京藏高速青海段为骨架,以航空、管道为辅的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青海作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选择。走出一条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是青海最重要的发展课题

  青海是主要河流水源涵养地。南部的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北部的祁连山、青海湖对我国西北地区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因此,青海是亚洲气候变化区和启动区,也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按照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部署,全面加强了生态与治理,制定与实施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各领域,做好治山治水大文章。

  青海已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投资75亿元、历时8年的三江源生态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治理区生态明显好转。

  青海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启动祁连山生态和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加快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柴达木盆地和东部黄土高原区生态综合治理前期工作。

  湟水河流域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水质达到国控标准,正在由单一污染防治向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防洪泄洪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

  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立省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立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科学有序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青南、环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

  在青海,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政策全面落实,禁牧减畜任务完成。青海在西部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碳交易,探索了生态补偿的新路径,同时尝试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核算体系。

  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青海可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旅游的内涵,将它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有机融合,利用高原自然生态、民俗风情、文化遗址、遗迹及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观光、科考、探险等主题旅游项目。

  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应进一步发挥,推动丝绸之路民族风情、寻根问祖、高原探险等特色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青海回族、撒拉族善于经商、伊斯兰教的文化特点,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往。

  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使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希望。以旅游为例,过去的一年呈井喷式增长,总收入增长28.1%,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以文化搭台,青海正迎来更多商机,青洽会、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藏毯国际展览会、清真食品展等重大活动,扩大了青海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升,也增强了青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有专家,青海全省未来可打造为世界生态公园,以现代特色农业和跨境旅游业协同发展,形成贸易、投资、制造、流通、旅游全方位协同带动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青海要建设重要的资源能源战略,任重而道远。青海经济仍应紧紧围绕“循环”和“特色”两大主题做文章

  青海要建设重要的资源能源战略,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建立稳定可靠的国家西部能源战略储备和能源通道,建设格尔木哈密油气管道,形成西接中亚、西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生产;构建石化产业链和区域性石化;打造电力丝绸之路,建设新疆至青海海西、海南至华中、华南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速青海太阳能、风能发展,建设国家太阳能发电;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水光火并举、电源电网同步,总体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

  青海经济还应继续紧紧围绕“循环”和“特色”这两大主题做文章。青海盐湖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升级力度在继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特色优势产业方面,食品饮料、特色纺织、生物制品等轻工业发展前景看好。促进虫草、玉石、藏毯、唐卡等独特资源和产品高端化、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正在制定完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亚在寻找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投资。特别是他们急需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等方面进行合作,青海省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当地正在梳理自己的相对优势,寻找合作基础。

  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是深化、扩大,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重要之举,将推动青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转移承载区。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设立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项基金,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西宁、海东、海西3大物流园区,完善公铁航物流设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物流体系。

  三是加速轻工业生产加工建设,着力打造高原名优特绿色产品的集散地,加快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民族产品加工;建设一批面向中亚地区的藏毯、穆斯林民族服饰、清真绿色食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藏文化等省级出口;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青海精品之窗”和青海特色产品展示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开拓中亚、南亚和中巴经济走廊所涉及的新兴市场,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四是借助展会平台,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借助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清食展等重要文化商贸体育活动平台,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客商走进青海。

  新疆,自古即是丝绸之路核心地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构想提出后,新疆依托通道经济从概念到实践的全面升级,对产业结构和布局作出了优化调整,主要包括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从战略高度发展纺织服装业等“民生产业”,以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

  在着眼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同时,新疆应平衡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设好高水平物流集散平台,做好铁路、公路运输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核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战略屏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向西的重要门户,具有区位、资源、人文、科技四大优势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看,其在我国境内主要有北、中、南3条大通道,分别从东部经济最发达的3个经济圈出发,依托国内现有交通干线,自东向西贯穿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经新疆通向亚、南亚和俄罗斯等。

  其中,北通道起于环渤海经济圈,自京津冀经山西、,进入新疆伊吾县,再经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北屯市、吉木乃县西出哈萨克斯坦至俄罗斯等国;中通道起于长三角经济圈,自上海沿第二座亚欧桥横穿我国中原、西北诸省区,由新疆哈密,经乌鲁木齐市、精河县,分别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出境直通亚至欧洲;南通道起于珠三角经济圈,自广东经湖南、重庆四川、青海,由新疆若羌县,再经和田、喀什,南下印度洋沿岸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

  新疆是这3条大通道的交汇之地,又处于亚太与欧洲两大经济圈之间的重要节点和枢纽。而且,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战略屏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向西的重要门户和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因此,在共建丝路经济带上,新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新疆地处亚欧中心,周边毗邻8个国家,拥有17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是连接中国内陆和亚欧的最便捷区域。截至2013年底,新疆公路里程已超17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已达4915公里,并已初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铁路为主骨架,公路为,民航和油气管道相配合,东连甘肃、青海,通往内陆,南接,西出亚,北通蒙古国、俄罗斯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随着丝路经济带建设及未来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的建成,新疆作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通道和枢纽作用将更加突出。

  二是资源优势。新疆不仅是国际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也是我国未来的能源资源战略。在未来国际能源资源战略格局中,依托国际能源资源通道,有序开发新疆能源资源将成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新疆有着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铁、铜、镍、金、稀有金属等矿产蕴藏丰富,而且新疆风光热资源充足,新能源开发也潜力巨大。加上资源加工与转换能力不断增强,为能源资源区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人文优势。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东文化交流荟萃的中心,经过长期的相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区内众多少数民族都是跨界而居,与中亚、西亚地区血缘相亲、语言相通、风俗相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文化认同广泛,有利于新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

  四是科技优势。近年来,新疆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加快,创新体系日趋完善。2013年,新疆专利授权量增长47.1%,发明专利和企业专利分别增长21.5%和55%。特别是科技创新“走出去”正在成为深化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强劲动力。例如,全国共有54家单位加入由乌鲁木齐高新区发起和成立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利用新疆特有的口岸优势,发挥高新区整体竞争优势,推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技术、产品向中亚市场转移和输出。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技“走出去”步伐稳健有力,加强与亚国家农业合作项目建设进程卓有成效、潜力巨大。

  在国家扶持和对口援助省份、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近年来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2%。

  2013年9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后,新疆确定了自己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即建成“五中心、三、一通道”,成为丝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五中心”是指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三”是指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和大型风电,“一通道”是指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质是通道经济带。为此,新疆正在进一步完善以中通道为主轴、北通道和南通道为两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北通道方面是积极推动准东—富蕴—北屯—吉木乃口岸、富蕴—青河—塔克什肯口岸、克拉玛依—塔城—巴克图口岸铁路建设项目;南通道方面是积极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通道方面,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即将建成投运,乌鲁木齐新客站项目建设已突破“瓶颈”、进入全面建设施工关键阶段。加上额济纳至哈密、将军庙至哈密、库尔勒至格尔木3条铁路已陆续开工建设,新疆南、北铁路通道也将打通。

  铁路并非“通道”的全部,还包括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通道。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逐段建成投产,特高压直流外送输电线路项目建设构成“疆电东送”网络等,也确保了我国天然气、电力供应“动脉”的畅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构想提出后,依托通道经济从概念到实践的全面升级,新疆相应地对产业结构和布局作出了优化调整,主要包括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从战略高度发展纺织服装业等“民生产业”,以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3方面举措。

  在具有传统优势的能源产业方面,新疆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就地,力促把效益与就业“留”在当地。

  这包括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大力发展风光电清洁能源,加强电站电网建设,由“卖煤”转为“送电”,以及积极引进高水平煤化工项目,风机、光伏组件等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等,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能源附加值,而且有效改善了新疆工业经济能源“独大”的局面。例如,新疆从今年起已确立吐哈、准噶尔、伊犁、库拜四大煤炭开能区:吐哈区以疆煤外运和疆电外送为主,准噶尔区和伊犁区则以发展煤电、煤化工示范项目为主,其他矿区开发规模,以满足当地发电、城市供热、工业生产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等。

  在继续加强“民生工业”建设方面,新疆“围绕民生抓发展”原则,作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新布局。

  纺织服装业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劳动密集型特征十分突出。尤其在南疆地区,纺织服装业是使劳动力就近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为此,新疆研究部署了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次性规划、分段实施。产业布局包括在南疆的阿克苏和库尔勒、北疆的石河子建设3个综合性,并布局印染企业、集中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在南疆四地州就近发展服装、家纺产品加工业;依托喀什、霍尔果斯口岸建设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区等。发展原则包括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产业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严禁承接落后技术设备、严格,以及拓展亚和欧洲市场等。最终计划到2023年实现总产值2125亿元、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到100万人的目标。

  这个产业前景和就业目标已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已批准拨付100亿元、新疆配套60亿至100亿元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中央到自治区还出台了税收返还、励补贴、电价优惠等多项扶持政策。目前,行业龙头山东如意002193股吧)集团已计划投资60亿元在喀什建立综合纺织品加工园,并将以此为开拓亚市场。来自浙江的佳利投资集团已在阿克苏新和县投建健鹰纺织,拥有两家轧花厂和8万锭全自动生产线多名维吾尔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拓展新兴产业方面,新疆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国际商贸、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依托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疆2013年实现货物周转量960.66亿吨公里,增长4.3%,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3.3%。今年以来,新疆又把有序开行向西的国际货运班列作为建设核心区的迫切而现实的举措,成为继渝新欧、郑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之后,我国通往亚乃至欧洲的便捷“出海口”。

  目前,新疆—中亚(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班列已稳定开行,为每周1列的“五定班列”。新疆—西亚(至土耳其梅尔辛)班列已于今年7月进行了北线月进行了南线测试,成功后将组织稳定开行。新疆-欧洲班列正在制定开行实施方案,初步计划开行两条线路,分别至俄罗斯莫斯科和汉堡。今年下半年,新疆西行国际货运班列预计达到每周开行3列以上规模,全社会物流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将成为我国至亚、欧洲铁路班列的重要始发站和中转集结中心。

  据此次调研了解,除了已有的国际性商贸中心乌鲁木齐外,目前哈密、精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交通枢纽节点城市,都提出了抓住丝路经济带大通道建设机遇,发展以现代物流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具体措施。新疆还将在乌鲁木齐、喀什、库尔勒、伊宁等地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发展适应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配送要求的国际物流业。

  此外,多元化金融服务创新也为新疆更好地向西提供支撑。据介绍,截至2013年,新疆已与4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办理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913.3亿元,并在霍尔果斯设立了全国首个“境内关外”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区,成为我国金融业向西的窗口和沿边开发的重要示范区。未来,新疆还将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政策,探索设立丝路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研究设立国家能源交易所、新疆煤炭交易所等,建设立足新疆、辐射亚、欧洲地区的能源资源交易平台。

  新疆应平衡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设好高水平物流集散平台,创新金融服务

  首先,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既是做好当前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更是建设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最关键、最基础的任务。如何进一步把增进民族团结和教和谐以及反恐维稳工作做实做细,办好民生实事,是当前新疆工作的难点,更是重点。

  中央已明确要求,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根本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近年来,新疆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建设,切实改进干部作风,用真情、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到今年5月已举行了第32次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从2000年开始连续开展了5个年头的“民生建设年”活动,从今年3月启动了为期3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活动等等,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新疆还应继续扎实办好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其次,新疆虽然优美、物产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生态抗干扰能力较差,如何使资源开发更多地惠及当地,如何更好地平衡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着自治区党委、的定力和智慧。

  新疆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重点。今年4月份以来,新疆部分地区特别是伊犁河谷持续干旱少雨,已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采访组此行感受到当地气温持续较高、日晒强烈,并在博州艾比湖、赛里木湖区、伊犁州那拉提草原,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农场,看到干旱缺水造成的湖底裸露、草木不盛等景象,深感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新疆的发展,必须坚守生态底线,合理配置、集约节约利用水土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清洁生产,既要改变原有资源型产业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也要严格把好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新上工业项目的“环评关”;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道路,筑牢我国西北生态屏障。

  第三,新疆作为我国中欧货运班列向西的唯一通道和出口,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部署下,规划建设好高水平物流集散平台,做好铁路、公路运输资源整合工作,还大有文章可做。

  采访组从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博州阿拉山口了解到,渝新欧、蓉新欧、郑新欧以及新疆自己开行的班列等中欧货运班列向西均从阿拉山口出境,无论进出口货源组织得如何,都是各自开行。如果加强统筹协调,从整体上对班列货物进行统一科学编组,将大大提高国家有限的进出口运输通道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从总体上节约成本。由此,新疆从精河县向西北到阿拉山口、向西南到霍尔果斯的出口“三角地带”大有可为,加强物流仓储和编组、通关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第四,在加强对外与区域合作上,新疆还应进一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核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具体来说,新疆应在对外机制和政策上再突破,加强金融对科技型、外向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向创新要红利。包括继续努力简化便利过境通关手续,加大与周边国家的投融资合作,推动在新疆建立中国—中亚贸易机制,以及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设立像“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之类的国际金融合作组织,解决区域合作资金短缺问题等。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