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深圳风俗 > 正文

符永康:村子里走出的国际人

类别:深圳风俗 日期:2018-4-24 4:24:01 人气: 来源:

  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个普通的村子,18岁成家立室是当地的传统习俗,农民是他们世袭的“职业”。符永康就是在这样一个村庄里长大的。他18岁那年,父母已经为他打点好一切——建好了房子,正准备托媒帮他找对象时,但是离家半年的符永康却回来告诉他们说:“爸妈,不用了,我已经考上大学了。”

  符永康不想就这样按照父母给他铺好的走下去。在即将从当时就读的师范学校毕业时,他参加了当时俗称“百分之一”的考试,即一百个师范学生中选出一个推荐去省内大学就读。带着“走出去”的想法,他半年没有回家,专心准备这次考试,最终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至河南大学。

  作为当时村里最穷的家庭之一,家里对于符永康的大学学费颇为犯难。况且之前为了建房子,家里已经借了不少钱。不久,符永康考上大学的消息也在村里传开来了,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人,在亲戚近邻的帮助下,符永康终于凑足了学费。几年后,这个农村年轻小伙的故事,吸引了当时正在撰写“中国新一代系列”报道(Young China Series)的美国记者马洁涛(Mary Kay Magistad)前来采访。

  如今,大学毕业多年的符永康依然清晰地记得,就读师范的学费是8630元,大学期间还做过家教、发、搞推销……

  上大学以后,英语一度成了符永康的“软肋”。由于他在师范就读期间,学校并没有设立英语课程,因此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仅仅停留在初中水平。在了解到他的窘境后,同学借给了他一套高中英语教材,于是符永康开始了他的英语自学之。在宿舍同学都睡觉了之后,他仍然在苦学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一那年,他成功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竟然成为班里最早“过关”的男生。

  大学毕业时,符永康想继续求学。他在2005年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最终被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学院录取。当年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学院第一次进行研究生招生,与符永康一同被录取到新闻学院读研的还有两位女生。当时新闻学院对于研究生的教学尚没有具体的规划。因此,符永康入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拟定一份研究生教学规划,他们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学术讨论。当谈到这一特别学习经验时,符永康自称“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觉得挺满意,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过程中,反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符永康在汕大就读研究生时曾是新闻学院教授Peter Herford 的助理。时隔多年,Peter 对符永康记忆犹新,对他的评价颇高:

  “符永康是一个非凡的学生。作为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并且学历超过了中学的年轻人,他身上寄托着很大的期望。他似乎是专为自己的职责而生的同时又有着对成功强烈的渴求。他是一个稳重而且可靠的人,一旦他承诺了某件事,他必定用其令人敬佩的责任心来兑现诺言。”

  在读研期间,他撰写的报道在校园内发挥影响力。2006年8月24日,正在中国新闻社实习的符永康发表了一篇题为《汕大装修宿舍提高住宿费——研究生质疑有“猫腻”》的报道,该篇报道在学校引起反响,而报道因没有采访校方意见,被认为有失平衡。最终符永康在征求了校方的看法后,又发表了一篇后续报道《汕大查研究生宿舍风波:3万元为口音》。经过这件事,符永康对于新闻报道的中立客观和全面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同时他又有点感慨地说:“有时候现实和理论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关于符永康对汕头大学的报道,现任长江新闻与学院代院长范东升表示:“我从未认为汕大宿舍报道一事会影响到我对他在校情况的评价。他在中新社实习时非常勤奋,常常一天同时想着好几个采访题目,经常主动加班。并且他在校学习期间一直都表现非常优秀。”

  研究生毕业以后,符永康于2008年6月正式入职中新社,先后在总编室、特稿中心(原专稿部)担负采编工作。其间多次赴一线采访重大突发事件,如乌鲁木齐“7•5”事件、山西王家岭矿难、青海玉树地震等;还参与报道全国“”、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党90周年等重要活动。其中,2008年符永康参与采写的“三十年”组稿(合写)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三等。

  2009年新疆“7•5”烧事件发生后,符永康次日早晨就赶到乌鲁木齐现场采访,连续多天在街头走访,发表《乌鲁木齐街头空荡荡,列队巡逻》、《乌鲁木齐出现小规模,人群正被警方劝离》、《海外华文高层纷纷乌鲁木齐事件》等十多篇新闻。

  2010年4月,符永康赴山西河津市采访王家岭煤矿特大透水事故,追踪事发原因,及时报道救援进展;同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赴重灾区玉树县展开报道,克服高原反应、饮食短缺等困难,在灾区走访七昼夜,播发大量图文报道。他在玉树采访体会文章中写到:

  “灾难是无情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记者,赴一线采访。每当时,我都一再宽慰自己‘没有跨不过去的槛’。我希望带着这种,再赴前线。”

  至今,符永康已通过中新社采编和播发系统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大多刊载于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网站以及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泰国《星暹日报》等海外华文报刊。此外,他还曾为、多家报刊撰写过专栏文章。

  2013年5月,符永康在其新闻职业历程中迎来一个新的机遇和,他被委派为中新社尼泊尔分社首任社长,作为一个国际人,继续踏上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之旅。

  当被问及做过的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时,符永康首先想起自己大学期间“仅用54秒跑完400米”,创下当时河南大学田径运动会男子400米项目的纪录。

  从成功离开农村,到大学,再到读研,最后进入知名到国外工作,符永康用他的努力与勤奋,在不同的阶段践行着他的人生格言:Work hard and to be honest(勤奋和诚实)。

  【人物简介】:符永康,男,1983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获得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士,2008年获得汕头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中新经纬CEO。曾担任中新社总编室编辑,中新社特稿中心记者、主任助理,尼泊尔分社社长、泰国分社社长。

  发表各类新闻作品逾千篇包括采访纪念中国30周年、、全国“”、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新闻;采访乌鲁木齐“7•5”烧、山西王家岭矿难、青海玉树大地震、尼泊尔大地震、印度、巴基斯坦首都、曼谷爆炸案等事件。

  曾参与编著《回归十年志》(200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华侨华人蓝皮书(2012)》(2012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9)》等。

  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符永康已经从行业从业者转变为行业的管理者,符永康在全国百名总编辑高峰论坛上表示,融合是双向的,很多的新都下了很大工夫,或者斥巨资投入优质内容的写作,他们是想把优质内容的优势抓过来,但是他们可能做的比较低调。很多微信号出现了结盟,想参与高端采访,这是什么思?其实是向传统学习。新和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后我们可能大多数都不可以简单归纳为传统或者是新,而是指传统业务或者新业务。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深圳特区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